古建筑项目规划设计五大误区

荣誉客户

+ 更多
  • 成都电影...
  • 中集集团
  • 信和集团
  • 新津产业...
  • 西南民族...
  • 武海置业
  • 卧龙山
  • 通威集团
  • 四川省林...
  • 四川省建...

    企业资质

    +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首 页   媒体报导   【远景古建】浅谈欧式建筑...

    【远景古建】浅谈欧式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2013-11-08 15:47:10

       本文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论述中西设计艺术相汇合后,近现代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意在比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在探索继承传统与融合西方建筑的问题上的历程,以及思考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如何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观念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经历了表面化的传承,以及尴尬的中西融合后,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
      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交汇
      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民族融合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来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活动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审美意识渐趋成为一个稳定的封闭体。而在近代以前,中国虽也有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出现,但数量规模都很小,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外来建筑被中国传统建筑同化和改造,使其原本的建筑样式具有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在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意大利郎世宁等设计监修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虽然建筑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但采用的是中国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装饰,是当时中西合璧的典范。
      二、近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文化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冲击。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新要求以及适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先进科技,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观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转型成为必然。
      (一)西风东渐
      在经过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西文化剧烈冲突。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典型的一个代表就是西洋式建筑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国,建筑尚处于西风东渐之际,西洋建筑在中国还只是新奇之物,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大都市的西式建筑工程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建筑风格则以各国本土的古典主义和其他风格化的建筑占主导地位”{1}。因此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尚未受到根本动摇。
      1.教堂
      较早在中国出现的西洋建筑应该是教堂。在清朝初年,北京就有了天主教堂,在雍正帝登基后,这些教堂被迫弃用,后来逐渐被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法国的逼迫,雍正时的“教禁令”被撤销,被没收的教堂也一律发还教会。由此各式西洋教堂开始不断在中国涌现。由于是洋人修建,近代中国修建的天主教堂大都是以西式为主,而最为普遍的就是哥特风格的教堂。1910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天主堂,由英国建筑师W.M.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而1888年建成的北京西什库教堂,即使因为建筑材料全是中国的,施工工匠也是中国的而具有中国韵味,但整座教堂建筑仍旧是哥特式的。
      2.办公类建筑
      教堂虽然出现得早而且数量虽多,但毕竟只是惊精神寄托之所。列强们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和剩余价值,因而这一时期比教堂数量多的西洋式建筑还是与洋务沾边的各类建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办公类建筑。办公建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官员都有着不同的办公用房——衙门。这些建筑的布局都是程式化的平房院落式,有着浓郁的中国建筑特色。西风东渐后,国外建筑的多层式样使中国逐渐也有了多层楼房院落式的办公建筑,并且也开始有了西式风格与我国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办公建筑形式。例如在清朝末年的北京,由美国人Charles Davis Jameson设计建造的外务部迎宾馆,虽然大门建筑用的是西式风格,但门口却放了中国衙门口放的两个石狮,两旁连着的也是中式瓦墙,形成了一座西式中国衙门。
      3.住宅
      由于西风东渐,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这使得清朝咸丰初年我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中产生了一种里弄住宅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上海。起源于19世纪的上海里弄住宅建筑,最初的雏形是仿欧洲联排式住宅的木板房屋,1870年后取而代之的是不易发生火灾的砖木立帖结构的石库门住宅。这些建筑单体的平面结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特点,并且又具有很多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的特点,但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上仍采用了西洋联排式。之后又有了新式石库门住宅,建筑材料改为了石砖等,建筑立面上修建了阳台,但弄内仍是偶欧洲联排式条状住宅,门头装饰也更多的富有西洋化风格,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新式里弄住宅。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西洋式建筑更多的采用了西方古典的建筑形式,里弄住宅也没有例外,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召开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现上海兴业路76号石库门。
      (二)抗战前西洋建筑的盛行以及中国建筑的探索
      1.“穿马褂的洋楼”与“穿草鞋带洋帽”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洋各国在华空前活跃,因此西式建筑也就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大城市的房地产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各种西洋建筑活动在中国蓬勃展开,到20世纪30年代大量不同风格,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西式建筑在中国被建造出来,其中包括了西方正在发展着的现代建筑。由于当时整个大环境的限制,在对外开放的沿海大都市,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建筑风格则逐渐以折中主义为主。当然,外国设计师也想保持中国特质,让西式建筑适合中国文化,但他们终究不能深层的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所以最后设计出的中国古典样式就等于是“穿马褂的洋楼”。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