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项目规划设计五大误区

荣誉客户

+ 更多
  • 成都电影...
  • 中集集团
  • 信和集团
  • 新津产业...
  • 西南民族...
  • 武海置业
  • 卧龙山
  • 通威集团
  • 四川省林...
  • 四川省建...

    企业资质

    +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首 页   媒体报导   【远景古建】专家呼吁:不...

    【远景古建】专家呼吁:不要让古建筑在等待中“死亡”

    2013-02-28 14:12:29

            锡城一些文保老建筑断壁颓垣、荒草丛生,迟迟未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专家呼吁———不要让古建筑在等待中“死亡”

            青砖绿瓦、雕梁画栋……锡城不少老建筑经抢救性开发,已成为闹市区的一道风景。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有一些文保老建筑,至今还在“等待”着,等待规划、等待修缮,其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并不平坦。

            记者调查
            贺弄,一副破败样子
            贺弄起于定胜桥,止于南长街,全长约110米。早在2002年,原贺弄7号已经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清名桥及沿河建筑”中的一组。2007年3月,《无锡市古运河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得市政府审批,其中贺弄就属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北片。市规划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依据已经获批的《清名桥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贺弄也将采取保护、整修为主的修复措施。相关的老建筑大多也不会拆除。从规划图中看到,这里90%的屋子都涂成了维修改善的黄色和保护修缮的橙色,一些由居民加建的违章建筑将会在改造中拆除。
            然而现在走进贺弄,除去靠近南长街一侧的老屋已经改造成了酒吧,整个贺弄一副破败样子,墙上白灰斑驳露出了青砖,原居民都已搬迁,大部分房子出租给了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定胜桥沿河的于文强老人告诉记者,贺弄曾经住着一家姓胡的大户,从定胜桥处的入口到贺弄7号之间的房子全是属于是胡家的。“其中贺弄7号的老房子是“七进”结构,现在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老房子了。”于文强老人说,贺弄7号对面原本是堆垃圾的荒地,后来建起了丝厂,又改为印花厂。现在印花厂也搬走了,原本的厂房被一分为二,里面租给外来人员居住。“听说这些老房子要保护起来,但是迟迟没见动静,”附近的居民如是说。采访得知,从2002年成为省文保单位至今,贺弄7号已经等了11年。
            2007年保护性规划获批,贺弄又等了6年。现在的贺弄7号大门紧锁,门上已经生锈,整条贺弄与一旁整洁的南长街形成鲜明对比,现有居民几乎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印花厂的老厂房内,地面常年污水横流。贺弄外的河道两旁有许多房子已拆了部分,里面堆积了不少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南长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解释,整个南长街片区改造是以南长街为中心,逐步往两边推进的。南长街街面是2008年启动拆迁,2010年基本完成,而街两边的弄堂里还没有涉及到。将来改造到该区域后,会将古建筑修复,随后进行保护性开发。
            三棉厂,野草长得半米高
            记者从市文化局文管处了解到,三棉厂留下的老厂房虽然不是市级文保单位,但是其作为无锡的工业遗产,因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而保留。
            然而沿着丽新路往吴桥西路方向走,凤翔大桥的下方就是原三棉厂厂址,如今的三棉厂从门口的铁门望进去成了防洪项目部。走进三棉厂大门,里面已经是一片平地,黄土堆得有一人来高,低洼的地方长着半米高的野草。大门左边是两栋老厂房,走进里面,地上的灰尘立刻清晰地显示出记者的脚印。整个三棉厂围墙内还剩下七栋老厂房,听防洪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说,这些老厂房原本都是要拆的,只是在要推平的时候被政府叫停保留了。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底,三棉厂就已经全部搬迁完毕,并将地块移交给了北塘区政府。“听说里面一些老厂房、仓库要作为工业遗址保留下来的,其他的地块会拆掉另作他用。”三棉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一直很关心三棉厂地块的规划,但多年来各种传说都没有着落。北塘区规划办的工作人员表示,三棉厂地块属于北塘十里运河湾项目,但是因为项目涉及的地块很多,需要逐步推进,目前三棉厂地块还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不过将来在改造该区域时,一是会对其进行低洼区改造,二是会对一些工业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
            日晖巷,成了“垃圾场”
            在锡城西门桥堍有一条名为日晖巷的小巷。早在2004年大运河申遗考察组的专家们在无锡进行沿河调研,行至日晖巷时,就被这里保存完好的民居、商贸建筑所吸引,称赞这里是“古运河沿河最后的珍宝”。据介绍,当时的日晖巷长约70余米,其间22号是无锡市保存最古老的茶楼,有100多年历史。
            如今再走进日晖巷,只见断壁颓垣,荒草丛生,绝大多数居民都已经搬走。日晖巷虽然建有围挡,但仍有不少“漏洞”可供人进出,里面成了流浪汉的天地,巷子内更是垃圾成堆。据悉,几年前的一场大火更是将巷子里的好些房子都烧毁了。
            日晖巷里的西大街50号楼,以前是“金昌字号酱油糟坊”,是一栋全木结构的晚清建筑,早在2008年就被列为了无锡市的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西大街50号楼的主人鲍先生现在已经60多岁了,鲍先生介绍,日晖巷里面有好几栋民居都是规划要保护的,如47号做工精美的砖雕门楼、以及45号极富个性的转盘楼。经鲍先生指引,记者来到转盘楼附近,屋顶和墙体都已经坍塌掉了部分。“我家的房子要是没人住,估计也和这些房子一样,都毁掉了。”鲍先生说,因为他一直在里面居住,平时也会进行修缮,所以属于日晖巷内算是保存得较好的建筑。
            据了解,早在2006年这里就开始拆迁了,算下来已经有7年时间。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处杨处长表示,日晖巷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规划将这里改造成西门桥历史街区,但是由于包括西大街50号在内的几户居民不愿搬迁,因此一搁就是数年。
            专家意见
            不要让古建筑在等待中“死亡”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老建筑之所以一直等待,很大的原因是政府部门希望通过置换的方式取得产权,然后由政府统一成片改造。“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如果产权散落在居民手里,那么在政府开发时有麻烦,毕竟每个居民都有各自的业态设想。”另外,无锡的老建筑保护大多走旅游、休闲路线,散落民间也会导致管理困难。
            “如果有一户人家不搬走,一片建筑可能都无法开工,一搁数年是很普遍的现象。”该人士分析,近年来,有的老房子在周边绿化、停车场、道路、消防等公共配套设施改善后,价值得到提升,政府拆迁的难度反而加大了。
            采访中有文保专家表示,文保建筑最大的价值就是原生态的保存与记录,“等待”也是对古建筑的一种伤害。“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易早不易晚。”无锡文史专家夏刚草告诉记者,尽管一些老建筑已经获批为文保单位,但是又迟迟不进行相应措施的保护,这样的“等待”对于古建筑的伤害是很大的。古建筑经受着岁月的风吹雨打,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定期修缮,那么自然损毁的程度会相当严重。
            “现在的日晖巷就是这样,尽管已经围起了围墙,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修缮和开发,如今里面的一些古建筑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了。”夏刚草表示,如果修缮和保护不及时,即便以后开发修护能重现以前的场景,但都无法成为原生态的保存和记录,而只能成为风貌保护建筑。夏刚草建议,不要让古建筑在等待中“死亡”。古建筑的保护应该实行“谁拥有谁保护”的制度,通过明确责任人来确保文物的修缮和保护。

    关键字: